按:鄉村振興靠黨建,黨建引領促振興。近日,省委組織部公布全省選派干部“雙百創評”結果,公司選派駐村干部王貴權參評的紅橋村“三變改革”做法入選優秀選派村發展典型案例。
“一抹紅”點亮“一片紅”
——關于長豐縣紅橋村“三變改革”的典型案例
長豐縣義井鎮紅橋村駐村工作隊 王貴權
工作開展背景
紅橋村位于長豐縣義井鎮西北部,地處江淮分水嶺上,缺水易旱,農業結構單一,13個村民組,2183人,耕地6000畝。紅橋村整體上區位無優勢,資源不豐厚,政策沒“小灶”,底子又很薄,可以說是典型的沒有資源、沒有產業、沒有發展的“三無村落”,是長豐縣原45個重點貧困村之一。
交通“偏遠村”,紅橋村位于長豐縣西北部,地處江淮分水嶺上,距合肥市區56公里,距長豐縣城27公里,距義井鎮政府駐地5.2公里。人口“空心村”,全村大部分勞動力外出打工,流出人口達77.4%,留守的大多數為老人和兒童;傳統“農業村”,全村較豐富的資源僅有耕地,且以稻麥等傳統種植業和小農戶經營為主。重點“貧困村”,紅橋村曾長期是貧困村、落后村,集體經濟基本無經營性收入。
2016年以來,紅橋村通過黨建引領,大力推進以土地經營權入股為主要內容的“三變”改革,探索形成了“紅橋經驗”,完成由貧困村向“產業強、百姓富”經濟強村的華麗“嬗變”。
主要做法
01.愿當“領頭雁”,引領振翅飛
2012年,原義井鄉黨委政府打破界限找“能人”,鼓勵返鄉創業。在外經商多年,事業有為的孟凡余回鄉擔任村支部書記??吹郊亦l的落后面貌,總讓孟凡余感覺如芒在背、如鯁在喉,他常說:“我是黨員,不能只顧自己富,忘了家鄉的父老鄉親”。紅橋村民也認為,“老孟為人公道正派,有辦法帶領大家發家致富”。
上任伊始,孟凡余一手抓村兩委班子建設,一手抓組織動員群眾,用自己的大氣換來鄉鄰的服氣,用支部的能力聚集村民的合力,用組織的威信積累群眾的威望,成為組織和群眾信得過的紅橋村當家人。
為了滿足群眾的利益訴求,孟凡余四處奔波??吹截毨艏彝ダщy,他掏錢為他們買衣服、買油、買米,堅持“以真心換真情,用實干暖民心”,讓“信任”的種子在群眾心中悄然扎根;他帶動村“兩委”班子謀劃發展村集體經濟,成立長豐縣第一家村辦企業——合肥義井紅橋坊農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,加班加點是常態,農作物搶收搶種的季節更是“5+2”、白加黑,但從沒有人抱怨,他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“黨員群眾都能自發為紅橋村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,我們作為村干部,更要干在前面,干在實處,真正發揮黨組織的引領作用”。
02.“三變改革”開新局
黨建引領聚合力。圍繞“建強班子、練好內功”要求,在孟凡余書記的帶領下,紅橋村優化班子隊伍建設,激活黨員“細胞”,緊抓建章立制,作風建設,同時注重干部眼界提升,組織黨員、村民組長、村民代表到各地學習經驗、開闊視野,大大鼓足村兩委干部干事創業的士氣。凝心聚力順心氣,成立“紅橋村黨員議事會”,充分發揮“五老”及鄉賢作用,廣泛贏得了群眾信任和支持,全村上下心往一處想,勁往一處使。
改革前 | 改革后 | |
經營主體 | 農戶、種糧大戶等 | 村股份經濟合作社 |
利益分配 | 農戶:自營收入或地租收入。 種糧大戶:經營收入。 | 農戶:土地保底收入、經營利潤兩次分紅和勞務收入。 村合作社:土地經營利潤分紅。 社會化服務企業:托管種植服務收入。 |
風險分擔 | 農戶:直接承擔經營風險或土地承租方的部分經營風險。 | 農戶:不直接聯結企業,合作社替農戶承擔經營風險。 村合作社:聯結農戶和企業,企業承諾保底收入;通過訂單農業、多元化經營等對沖風險。 社會化服務企業:購買農業政策性保險、商業保險等對沖風險。 |
紅橋村“三變改革”前后利益分配和風險分擔對照表
土地到村樹平臺。借助2019年春,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,對全村耕地進行系統全面整治,實現“田成方、溝成渠、路成網、澇可排、旱能灌”,具備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條件。成立土地股份經濟合作社,實行以村級合作社為承接主體的“三變”改革,經股東大會協商,最終確定了“土地保底收入+績效分紅”的分紅方案,即村民可獲得每畝400元/年的保障性收入,土地合作經營凈利潤的50%按照土地入股面積分紅,剩下50%納入村集體收入,由合作社適時按農民和集體7:3比例分紅。全村耕地一舉實現村集體兜底運作,成片流轉,統一經營。
規模經營謀市場。引入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企業金豐公社,對6000畝耕地進行“耕種防收售”全托管,借助金豐公社集團化采購降成本、專業化種植高產出、渠道化銷售高溢價的優勢,有效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和技術風險,提升勞動生產率和農作物產出率。成立紅橋村供銷社,和茅臺鎮酒企等簽訂購銷協議,共同建設高粱種植基地,實行訂單生產。依托紅橋坊、供銷合作社等村辦企業,堅持“跑田頭”與“跑市場”兩手抓實,雙向融合,用訂單有效鏈接生產與市場,,提升農業生產經營收益,積極購買農業商業和政策性保險,降低農產品銷售市場風險。
利益共享同富裕。通過農戶土地入股村集體企業方式,與村集體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,構建了“土地分紅+績效分紅+務工收入”的利益分配機制,農戶每年獲得400元/畝的土地保障性收入分紅,還能獲得土地合作經營凈利潤的分紅和務工收入,形成了村、企、農三方緊密合作的利益鏈接機制,和集體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。
03.“紅橋經驗”再出發
2022年,紅橋村謀實創新,拓展“紅橋經驗”再出發,確立“引進來、走出去”發展思路。發揮職業經理人作用,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,大力推廣高粱種植,鞏固荃銀高科、北大荒、金豐公社等農企合作,一產種植成效顯著;綜合利用農事服務中心,謀劃油料加工廠合作經營,二產發展態勢強勁;引入專業團隊,市場化運營一桌家宴項目,三產服務活力足、人氣旺。
樹牢市場邏輯,壯大村集體經濟,紅橋村成功托管鄰村耕地約3500畝,依托“紅橋經驗”,昔日的低效農田,再次煥發勃勃生機。5月份,紅橋村與經開區簽署協議,成功接管新橋機場附近預控土地約4500畝,涵蓋荒地、旱地、水塘、林地等,目前,荒地已變良田,高粱已抽節拔穗,穗尖籽粒飽滿,豐收在望。紅橋村打開了“飛地”發展模式,集體經濟呈現“滾雪球”發展態勢。
取得成效
通過“三變”改革,紅橋村創新優化了農業經營“統”和“分”的關系,以黨建引領群眾“種好田”,積極探索農村改革發展,形成了“紅橋經驗”,有效解決了土地拋荒,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,走出了一條強村富民之路。
群眾得實惠。農民變股東,農民得到了土地分紅和村集體經濟成員分紅雙層收益。2021年,紅橋村參與土地入股分紅農戶474戶,保底收益188.84萬元,分紅收益17.06萬元。同時享受端午、春節等節日大米、菜籽油等實物分紅福利。
集體增收入。資源變資產,依托全村域土地規模經營,村集體經濟發展強勁有力,村集體收入從改革前2018年的26.5萬元,改革后2019年的73.78萬元,增加到2021年的450.88萬元。
農業保穩定。資金變股金,通過股份合作,引入專業公司,實行訂單農業,徹底解決了土地拋荒問題,通過走出去,擴大農業種植面積,為端牢飯碗和糧食安全作出基層有益探索。
民風更淳樸。“三變”歸一變,村民在一塊田里經營、一本賬上分紅、一片天地生產生活,黨群干群關系改善了、矛盾糾紛減少了,集體經濟發展勁頭更足了。
相關啟示
紅橋村自然環境較差,資源稟賦不足,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突圍之路異常艱辛。從0到1,由“一抹紅”點亮“一片紅”,是紅橋村從“破冰脫圍”到“破繭化蝶”的一次華麗轉身,也是村集體經濟跨越式發展的一個完美縮影。
紅橋村的啟示,總的來說就是:選對了一個頭雁,孟凡余返鄉擔任村支部書記,是紅橋村發展的人才基石;抓好了一個關鍵,夯實黨建引領,織密網格化治理體系,是紅橋村發展的根本保障;搭建了一個平臺,立足土地到村、產村融合、經營村莊,是紅橋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核心理念;形成了一個經驗,“紅橋經驗”的集體智慧結晶,是紅橋村“引進來走出去”,聚集各類資源,發展村集體經濟的精神源泉。
來源:長豐縣委組織部選派辦